冉茗玉:巴菲特:我一生99%的财富,是在50岁以后

冉茗玉黄金
冉茗玉黄金 12-09 16:59

  冉茗玉:巴菲特:我一生99%的财富,是在50岁以后
  
  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,市场机会很重要,但是想要把握住机会就必须学会为交易做充足的准备工作,但是如果不能耐心的做好准备工作,频繁的进行交易就会事倍功半,所以,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。要以平和的心态把握最佳的入市机会,争取收益的最大化。投资市场对于投资者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,冉茗玉认为从知识积累到交易心态,以及对于基本面经济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等,只有在这些问题上做好准备才能够保证交易较高的成功率。
  
  许多人在制定计划或者学习目标的时候,往往半途而废,这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从内心认识到“持续行动”这件事的强大力量,或者被思维误区遮蔽了双眼。
  
  而这正是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成就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,毕竟,葬送自己未来的时候,没有人为我们做出预警。
  
  首先,在阅读本文之前,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——你真的懂得”持续行动“的道理吗?
  
  挂在嘴边的道理,都不是真懂的
  
 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《思想录》中曾经说过:“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,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。”
  
  充分认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,必须从感官层面出发,在大脑里扎根,就像树干发出新芽,才能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中。
  
  如果说认知水平由听过的道理决定,那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应该是新媒体编辑,因为他们每天要经手海量的文章和书籍——包含各种“醒世良言“,人生哲理。
  
  当人们说自己“懂“一个道理的时候,其实是包含三种层次:
  
  1、不求甚解。对于这个道理仅限于记住了内容,或许能在聊天时能拿出来炫耀,但既没有深入的了解,也没有自己的思考。
  
  2、对道理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,但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到生活实际中。
  
  3、亲身实践,对遇到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,当这时看到别人总结的经验时,才能更好的批判吸收,化为己用。
  
  就是一个简单的“懂“字,也有不同的深度。所以道德经里说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“
  
  深度的区别在于我们花费了多少代价,去换来那个”懂“的感觉。轻松的懂,代价少,路径短,忘得快,有误差;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悟道,时间长,见效慢,印象深刻,可以内化成自身的本领。
  
  在外人看来,可能就是同一个“懂“字,但背后功力深浅,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  
  不要让幻觉支配行动
  
  在持续行动开始的时候经常会犯两种错误。
  
  1、欲望超过行动力
  
  第一个常见的幻觉发生在刚开始行动的人身上,统计学家说90%的人认为自己中等偏上,所以他们要么不努力,要么搞大的,同时做多件事。
  
  全面的开工可能意味着全面的崩溃,如果能力还没有那么强,不妨一步一步慢慢来,时间会成为最好的助攻。
  
  要先做减法,才能做加法。在计划的一开始如果拼命给自己做加法,微弱的行动力在欲望膨胀中被稀释,很可能第一步都难以迈出。
  
  相反集中目标,单点突破,选择一个切入点,可能对初始者更为友善。
  
  2、娱乐执念
  
  环顾周围,你会发现,很多人都是情绪大于理智的,他们无法在工作中真的全身心投入,而总是在期待着某种娱乐补偿。
  
  有的人在完成计划后,会通宵庆祝,最后导致破坏自身的作息时间,耽误下阶段的工作。有些人则会选择暴饮暴食,过后则需要用更多的锻炼燃烧过度摄入的热量。
  
  最关键的是,这种娱乐执念会让他在计划的最后阶段失去耐心,变得敷衍潦草,失去计划本来的价值。
  
  只要能到达,哪怕是弯路
  
  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,只有在一成不变的世界里,最短路径才是有效的。在瞬息万变的时代,只有你走出来的道路,而没有所谓的弯路和直路。
  
  宁愿害怕走不了路,也不害怕走弯路。
  
  相反,如果某个人声称能够带你走捷径,那就一定要当心了。王兴说:“人们为了逃避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情。”因为思考是很痛苦的,总有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挖陷阱、设圈套。
  
  成长的弯路就是“捷径”,成长的捷径,是行动。
  
  我有一个学员猫猫,她每天看领域文献综述三篇,两篇英文,一篇德文,精读一篇,坚持了5年,从一个普通小医院到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工作,又获得了在牛津大学的工作机会,现在于美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克利夫兰诊所实习。
  
  以前会有人告诉她,说她不适合做医生。而现在却有人告诉她:“你天生适合做医生。”
  
  成长真的是复利的,当一个人开始行动、当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,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前方,而且是越来越好。
  
  做好三天,就是做好所有
  
  太长的计划会让人感到焦虑,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这样——难道你会制定持续呼吸一辈子的计划吗?
  
  我们只要把计划制定三天——今天、明天和后天。
  
  1、今天是什么任务,能不能完成?
  
  2、明天要做什么,能不能安排出时间?
  
  3、后天会不会有突发事件,我能不能成功应对?
  
  很多人会犹豫、害怕投入,企图寻求捷径,这些本质上都是缺乏行动力的表现,当然,生活是故事的开始,故事是意外的合集,总是避免不了各种意外导致完成不了计划,当这种时候,不妨采取“底线思维“。
  
  在计划开始的时候,问问自己:在最繁忙的时候,我能腾出多少时间?请用最理性、最保守的方式叩问内心,然后把它变成必须死守的底线。
  
  这个底线可能是一个小时,可能是一篇笔记,一旦设立后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决执行。而在“底线任务”上,可以设置“晋级任务”,最后在月末统计,有多少天只完成了底线,有多少天在挑战“晋级任务”,计算出比例,然后在下个月的行动中优化这个比例。
  
  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,但至少可以选择恪守底线。
  
  学会做“慢反馈”
  
  钟点工按小时结算报酬,一般员工薪水要下个月结算,也有季度结算的,创业可能前两年都是亏损。那投一个基金呢?回报期可能要3-5年、7年。
  
  持续行动的反馈更久,现在投入了时间精力,如果在30年后持续产生回报,也就意味着有了现在很热门的“被动收入”的能力。
  
  诚然,得不到反馈是一件令人焦虑痛苦的事情,但在成长中,慢反馈、甚至没有反馈,都是常见的结果。如果不能接受“慢反馈”的思维,就很难获得长期的、可持续的发展。
  
  很少有人知道:巴菲特一生中99%的财富,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。面对采访时他举过一个例子:“从1900年到1999年,道琼斯指数从65.73点涨到了11497.12点,涨了176倍。176倍,很可观,对不对?但你知道它的年复合增长率是多少?答案会让你意外:仅仅只有5.3%。
  
  这样一个增长率很多投资者都可以做到,只是他们嫌太低了,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投资。但巴菲特不一样,他就愿意这样持续数十年地坚持,所以最后他成了超级富翁。亚马逊CEO贝佐斯问他:“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,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?
  
  巴菲特说:“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。”
  
  结语
  
  在这个大家都忙着寻找成功的捷径的时代,人人都想快快成名、快快升职、快快暴富,却很少有人选择把眼光放长远一点,但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:想走捷径的,最后都走了弯路,想搞投机的,最后都掉进了陷阱。
  
 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,心理学家安吉拉说:“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,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,最终你能在聪明人中间赢,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加坚毅。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,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。”
  
  交易中,多数人看到的是现象,是看着左边的走势说未来,需知,盈利真正的奥秘在右边,因此,当我每一次倡导拐点之时,大部分质疑和不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!但事实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见证谁才是真正的王者,嘲笑很不屑,因为笑到最后才是赢家!
  
  本文编辑:冉茗玉
  
  撰稿时间:2019.12.9

上一篇:凌梓昕:把握正确的投资观念,盈利水到渠成! 下一篇:北千山:投资黄金大跌后弱势震荡,又套单亏损了怎么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