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股票市场中,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表述:“第一大流通股股东”“某某上市公司XX万股流通股被司法冻结”“机构持股XX万股,占流通股比例XX”,那么这个当中提及的流通股是什么意思?龙周刊将在下面的文章中详细为各位投资者讲述。
流通股,是指在上市公司股份中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自由流通交易的股份,是相对证券市场而言。简单来说,我们平时在深交所、上交所买卖的股票就是流通股,它可以根据市场属性的不同分为A股、B股、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。
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,在以往流通股较少、非流通股多,随着证券市场逐渐完善,未来非流通股将成为历史,股市将进入全流通阶段。
龙周刊表示,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流通比例=流通股/总股本数,流通比例越大,说明公司的流通股越多,股价越能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,这也是股票市场追求全流通的原因之一;流通比例越小,说明公司的流通股越少,非流通股占据控股位置,股价很难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。
不过,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通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发生时流通股的数量会增加:限售股解禁、增发新股、送股、配股等等,很少会有公司选择减少流通股数量。
根据上述的文章内容,是不是流通股数量越多越好呢?对此,龙周刊表示,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从长期来看流通股数量越多越好,这是因为流通股数量越多越能反映出公司的真实水平;从短期来看流通股数量越多反而是利空,因为股价也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,股票越多股价就有下跌的可能。如果是限售股解禁利空的可能性更高,这可能预示着股东会大量抛售套现,股价会大量承压、继而下跌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投资者经常将流通股和总股本两者混淆,龙周刊指出,总股本是指包括新股发行前的股份和新发行的股份的数量总和,它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大类,即总股本=流通股+非流通股,只有对于全流通的股票来说才有总股本=流通股。